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游戏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踢毽子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蹴鞠是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策》和《史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蹴鞠逐渐发展成了踢毽子。
踢毽子不仅是一种游戏,还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
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在中国,踢毽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踢毽子方法和特色。
如今,踢毽子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健身运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踢毽,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深受该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我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20世纪初,欧美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踢毽子仍为我国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东等省市都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踢毽子比赛。 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曾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女子盘踢和交踢的冠军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盘踢冠军是上海的周克扬(成绩接近5000对),交踢冠军是南京的戴金尧(成绩140对)。程月珍盘踢成绩是1494对,交踢是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