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是一种格局
何为渡人?
当别人迷茫彷徨,你给予建议使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渡人。
当别人经历困难,你给予帮助使人走出困境,这就是渡人。
遇事不计较、不纠缠,凡事给他人留后路,这也是渡人。
生命就像一条无尽的长河,你是过河人,但也是摆渡者。
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撒哈拉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因为19世纪之前,没有人能在进入撒哈拉沙漠后,还能活着走出来。
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队终于打破了这个魔咒。
一路上,随处可见遇难者的骸骨,考古队艰难的在荒漠中前行着。
这时,队长杰夫决定让大家停下来。
找一处高地挖坑,然后把遇难者的尸骨都埋起来,还用树枝或石块为他们立上一个简易的墓碑。
但这样进行了半个多月,依旧没有任何发现。
由于遇难者太多,有的队员甚至抱怨:“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来替死人收尸的。”
面对队员的不安情绪,杰夫没有辩解,而是坚定的告诉队员们:
“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们的同行,你们忍心让他们陈尸荒野呢?再坚持几天就好了。”
一个星期后,考古队终于在沙漠中发现了价值连城的古文物。
但他们正准备离开时,沙漠突然刮起了风暴,指南针也被弄坏了,考古队员们完全找不到了回家的方向。
队员们开始出现不安的情绪,想着自己也和那些人一样出不去了。
就在这时,队长突然安慰大家道:“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
于是,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树起的墓碑,最终走出了死亡之海。
你看,运气是会流转的,你给予别人的爱,终会惠及自己。
是的,渡人者自渡之,自渡者天渡之。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个人若对别人好,别人也自然会对你好。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生路上,谁都可能会有雨天没带伞的时候。
你帮别人打了伞,日后有雨落在你身上时,也会有人替你撑起一把伞。
愿我们,都能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照亮低谷里的别人,点亮自己的生命,给世界带来美和光。


渡己,是一种智慧
你曾经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人差。
于是,被负面情绪缠绕,整日丧丧的。
可是,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便能发现:
你不开心也好,你埋怨也罢,改变不了任何既成的事情,生活也不会变好。
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两棵树,一颗很茂盛,一颗很枯萎。
师父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
弟子立马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
师父摇摇头道:“繁华终将消失。”
听师父这么说,另外一机灵的弟子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
谁知师父还是摇了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一位路人经过,不紧不慢地答道:“都好。”
是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花儿不会因为人们喜欢就一年四季都开花,月亮也不会因为自己不半圆而遗憾。
盛开是美,缺憾也是美;繁华是美,本色也是美。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人人皆难做到十全十美。
我们不能只盯住丑陋的缺口,而忘记了内在的芬芳。
创业教父季琦也曾说过:
人一辈子,别轻易否定自己,尤其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要想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学会和自己的未来对话。
失败的时候不卑微沮丧,成功的时候不得意猖狂,认真做自己就好。
生命是一场跋涉,一路上也许会遇到很多人,但更多的是一个人走。
没人帮你时,你要做自己的摆渡人,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

渡心,是一种修行
何为渡心?
渡心,是看不开的事,学会放下;解不开的结,学会看淡。
渡心,是丰子恺的“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渡心,是在纷扰的世界,依旧能看清生命的内在本源,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人生,有舍才有得。
当你以一颗平和的心,做一个简单明朗的人,那么你的生活必将美妙绝伦。
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官位隐居田园,这才成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
对他而言,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不妨安顿心灵,潇洒自在的过好当下生活。
一代文豪苏轼,他便是最懂得苦中作乐的人。
他将本是清苦的生活,过出了“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意人生。
对他而言,生活的好坏,烦恼的大小,不在于外物,而是内心。
正是因为他的大智慧,才让他的人生哲学之道穿越千年,直到如今依旧对我们影响深远。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永远无法预知将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始终保持一颗安静淡然的心。
心安静,则能正确面对世事纷扰。
心安静,则能容纳万物,将平淡的生活过的丰富多彩,潇洒自在。
正如那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物有两极,事有两面。
以欢喜心过生活,自然成就欢喜人生。
人生是一场修行,渡人就是渡己,渡己就是渡心,而生活最终会怎样,全看我们自己如何去“渡”。
愿我们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心中自有日月山水,得不到的就放下,走不通的就转弯,改变不了的就释怀。
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步调,一路勇敢前行。
风雨时有,不变初心,渡人渡心渡自己。
一、渡人
世间统有四类人: 一类利人不利己,二类利己不利人,三类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四类利人又利己。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利人又利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渡人”。
很多人只知道损人利己的事不做,却鲜少有人明白做善事都是有回声的。 这种回报也许有点漫长,但终有一天会显露到自己身上。
一个小孩拾得一块铜钱去买零食,店员接过一看,发现钱是假的,不肯卖给他。 小孩急得直掉眼泪,正好一位士兵经过,问明原委,就拿出一块钱同他交换。小孩破涕为笑,买了零食蹦蹦跳跳回家了,而士兵没多久也上前线了。
一天一颗子弹射过来,士兵感到前胸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 他摸摸胸口,从口袋里掏出那块假铜钱,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原来是这块假铜钱救了他的命。
曾国藩说:“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一个人可以没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心肠,至少可以从利己出发,想到利人。
二、渡心
人生的许多得失、成败,常归因于一个字:怕。
怕拥有的会失去,怕没来的不再有,怕巅峰后迎来低潮,怕跌倒了爬不起来,于是一辈子就在怕中裹足不前。 其实,人这辈子,最难的修行便是修心。
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着快乐多了,生活也会有数不尽的美好,相反,装的困扰多了,就只能在痛苦的回忆里自我折磨。
能彻底拯救自己的就在于那颗心,缘起时跟随自己的心,缘灭时解脱自己的心。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弟子问:“师父,你经常给我们谈到心,心又在哪里呢?”
“在我们的身体里。”道长说。
“太阳的光,月亮的光,星星的光,灯的光,火的光,都被我们的身体挡在了外面,我们身体里的心,不是一片黑暗吗?”弟子问。
“光可以来自我们的体外,也可以滋生于我们的体内。”
道长说,“如果我们的心里有一盏灯,一盏爱的灯,一盏善的灯,一盏希望的灯,一盏梦想的灯,一盏信念的灯,我们的内心还会是一片黑暗吗?”
世上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心若盛开,一念起风声鹤唳,一念灭繁花似锦。
生活多逆境,就像莲花遇淤泥,但这并不是坏事,而是上天的厚遏,关键在于你的心是笑着面对还是哭着应付。
人生如旅,周生诱饵,有人来去自如,自然也有人有去无回。 其实诱饵从来不危险,它就在那不会主动伤害你,只有禁不起诱惑,去吞食诱饵时,那才危险。
人到了一定年纪,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拥有欢喜,也不为失去哭泣。
抬手掸去心头的尘埃,让日子也跟着静下来。 终有一天,再悲伤的故事,你也能面不改色地说出来,然后笑着摇摇头
三、渡自己
一个人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完善圆满自己,才能去渡身边的人,更渡迷茫的自己。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
人生是自己的,别人再厉害,于自己而言只是一个标杆。 依靠别人而活,终究活不出真实的自己。一个人能否功成名就,除了上天的青睐,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之人。
每个人一生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指望别人来救助是行不通的,只有自己手中有伞,才不怕被雨淋。
王羲之并非天资聪颖,而是依靠勤奋,依靠执着,最终成为一代“书圣”。
欧阳修年少家境贫寒,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为后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山很高,你不爬就永远上不去,想收获怎样的风景,主要取决于你自己。 自渡者有天渡,人不自渡,天也难护。
很喜欢三毛说过的一句话: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就是一条路,路上关卡重重,往前一步是陷阱,后退一步是悬崖,可上帝不会怜悯任何人,你有勇气自救,才有机会闯关成功。
人生一世,皆在渡。
天不渡人,则人自渡。 渡,是大肚容人容事的豁达,是一种气度;是发自内心的释怀,是学会放下;更是独当一面的成熟,是心态乐观。
渡人者,得人心;渡心者,得心静;渡己者,得安生。 人生路上,没有谁能替你遮风挡雨,唯有自己,才是你躲雨的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