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姓主要有四个来源,列举如下:
1、源于姬姓: 这是中国秦姓的主体来源,也是最早的源头,始于西周初年鲁国国君伯禽(姬姓)的一支后裔,因为封邑在“秦邑”(河南范县内)而以邑为氏;
2、源于嬴姓: 具体地说是源于被推翻的秦朝皇族后裔。《元和姓篡》记曰:“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陇西秦亭也,至始皇帝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意思是嬴姓始祖伯益的后裔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亭成为附庸,直至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不久又被汉王刘邦攻入咸阳,子婴向刘邦投降,秦国灭亡,其公室子孙将国号“秦”作为自己的氏。
秦国和秦朝的君主以及王族本身是姓赵的,与他们有关系的秦姓始于秦朝灭亡后,而不是始于非子立国;没有哪个史料记载非子受封后改为秦氏,事实上氏只是普通贵族才需要,国君无需命氏。非子因为在立国前已经有氏,而立国后不需要另外命氏,所以他和后代们(秦国秦朝的王室皇族)仍然是赵氏,故秦始皇名为“赵政”。
3、源于少数民族汉化: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并入汉族,其中一些人选用了“秦”字做为自己的姓(氏);
4、源于外籍归化: 主要是汉晋时代,有一些来自罗马帝国的乔民,居留于中华,后代以其祖国国号(汉晋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为姓(氏)。
姓氏起源——秦姓
姓氏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聚集地(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历史名人
秦九韶:南宋杰出数学家。著有《数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有深入研究,世称"秦九韶程疗"。
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