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史称医圣,因对病下药在医学上出名。
尽管是出了名,还虚心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不外传。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七十多岁还无子女。整天惆怅后继无人,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都缩一头,谁也看不好。张仲景来看后确诊是忧虑成疾,并开了一个药方,被沈槐耻笑。他一心只想着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不知不觉的病就好了。
沈槐十分感动。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授给张仲景和其他郎中了。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张仲景回到家,因为瘟疫蔓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药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娇耳汤”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