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种植秫米。秫米是一种耐旱、耐寒的作物,适应性强,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在古代,秫米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同时也是祭祀和丧葬仪式上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秫米逐渐被其他作物替代,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种植和食用秫米的传统。
对于秫米的解释,今人多依张介宾、李时珍及日人丹波元简之说,谓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黄糯”,也就是黄黏米。但秫为黏粟说之外,有医家认为秫米是指黏高粱米或高粱米。
如明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云:“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
江南谓之粟,北土所谓萄萄者是也。然有二种,其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粟,但可作糜食耳”。通过上述植物特征的描述,可知秫米当为黏高粱米,而该书的插图正是高粱。
既是官修本草,则非一人之见解,至少是著录本书的众医家中大部分人的认识;而从其文献来源看,这并非明代医家的新认识,至少著录《图经》的医家苏颂、掌禹锡等人也是这样认识秫米的。
此外,清·吴鞠通及民国时期张锡纯均明确提及秫米就是高粱米。济南方言 秫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运气不好,遇事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