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大禹治水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吸取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通的办法,历时13年最后治水成功。他在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以民为本,科学创新等精神。
大禹治水首先是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山脉,河流进行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很窄,汛期洪水很难通过,于是他改堵为疏。大禹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他们不辞辛劳,艰苦奋斗,终于凿开大山,洪水向下游流去,江河也畅通了。
那么大禹治水有没有遗址呢?当然有。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而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也有大会诸侯的遗址,涂山氏国的遗址,并有禹王宫,启母石(望夫石),台桑(启出生的地方),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址。历代名人都在此处留下大量诗文铭刻,例如狄仁杰,柳宗元,苏轼,苏辙,宋濂等。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邓禹治水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