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曾说:“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而孔子写《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往往在一个字中含有褒贬,往往在微言中含有大义。弟子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老师去写。这种作史的章法被称作“春秋笔法”。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呢?主要原因是为尊者讳。孔子作为臣子,其实是不允许私自写史的,更不能在史书上贬斥君主的错误甚至罪过。没办法,只能采用“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名词是孔子首创,但是这种手法以前就用在史录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其生动写照。后来人修史,也基本遵从这点。春秋笔法,简单说:就是不带色彩描述事实,用最简单的话描述事实。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