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九龙杯的来历(九龙杯真实来历)

九龙杯的来历(九龙杯真实来历)

更新时间:2025-07-06 16:53:37

九龙杯的来历

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亦名“御窑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波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窑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瓷工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窑厂”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九龙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据传说,当时的浮梁县令为了讨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赏识,指令“御窑厂”的瓷工半年内制出一种“九龙杯”用来进贡皇上,好则赏,不好则罚。指令发出后,县老爷亲自监制。由于“九龙杯”的制造难度大,时间又短,瓷工们个个急得寝食不安。他们日夜研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三个多月,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看到精制的“九龙杯”,县太爷喜笑颜开,亲自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至京城,进贡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着浮梁县令进贡的艺术珍品壶“九龙杯”,爱不释手,连声夸赞景德镇瓷工制瓷技艺高超,夸赞景德镇不愧为瓷都之称。浮梁县令由于进贡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赏识,不久便加官晋级,由县令升迁为府台。

朱元璋得到“九龙杯”后,便经常使用这种珍品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洪武皇帝有意奖赏几位心腹大臣多喝一点酒,便特意为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一些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筛得浅浅的。结果事与愿违,那几位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点酒未喝,御酒全部从“九龙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兴兴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皇帝对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为了谨记“九龙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九龙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九龙公道杯”的典故告诉了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

明朝洪武年间的传说:据传,明朝初年,江西浮梁县令为了讨好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召集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历经三个多月的无数次烧窑实验,最终烧制出了九龙杯。这套杯子每个酒杯边上都有九条龙,因其独特的工艺和外观,被朱元璋视为稀世珍品。朱元璋在宴会上使用九龙杯,并赏赐给心腹大臣,显示了其极高的价值和皇帝的赏识12。

清朝康熙年间的传说:另一个传说涉及清朝康熙皇帝的九龙杯。据说康熙皇帝也有一套九龙杯,其中一只在1945年被盗墓贼盗走,后被国民政府所得,但最终下落不明1。此外,还有一个版本称康熙的一对九龙玉杯遗失,后通过一系列的智斗和计谋被找回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说:最为人熟知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用珍贵的九龙杯宴请外宾,不料外宾中有人偷走了一只九龙杯。由于九龙杯是一套36只的稀有珍宝,相关人员通过周恩来的指示,巧妙地借助魔术表演将外宾自己拿出的被偷的九龙杯归还14。

这些传说和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九龙杯的来历和价值,展现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