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父母要用平等的观念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既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也不是家庭中的太上皇。他们有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和享受家庭幸福的权利。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也要关心尊敬父母与长辈。父母把好东西让给他吃,是因为他要长高,需要更多的营养,并不是父母天生不会吃好东西。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买些食品大人舍不得吃。

即使孩子还小,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在吃东西时想到父母、长辈,主动歉让。而父母长辈把东西接收下来时,要对孩子进行表扬,而千万不要说:我不喜欢吃,还是你吃吧。如果孩子已懂一些道理,父母可以告诉他说:“我们也很想吃,但食物不多,省给你吃了,这是父母、长辈对你的关心,希望你长大了也能关心父母、长辈。”至于穿用与活动时间的安排,父母也切不可以孩子为中心,围着孩子转。孩子处于特殊地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要让孩子理解并体会关心的含义
父母是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的子女的,但孩子还小,难以想象出关心的概念,因而,父母对孩子进行各方面关心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这是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在关心他。比如,孩子生病了,妈妈一会儿喂药,一会儿喂水果,爸爸就可从旁边告诉孩子:“你看妈妈多辛苦啊,为你忙这忙那的,妈妈对你真关心!”孩子犯了错误,爸爸在进行严肃的说服教育时,妈妈可插上一句:“你爸爸这么耐心地帮助你,是希望你进步,是关心你。”这样多次强化,会使孩子感受、理解什么是关心,同时对长辈产生感激之情,进而逐步萌发出“我也要关心爸爸、妈妈”的愿望。

(3)家长要为孩子作表率,并为孩子提供关心父母与长辈的机会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首先父母之间要互相尊重。假如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嘴,打架,这样的长辈是得不到孩子尊敬的。有位“能干”的爸爸,总是嫌妻子“笨手笨脚”的,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讽刺妻子。有一天,孩子对幼儿园老师说:“我妈妈是个大笨蛋,我才不听她的话呢!”显然,他不尊敬妈妈是爸爸教的。其次,长辈之间要互相关心。比如,爸爸下夜班回家睡觉,妈妈就要告诉孩子:“昨晚,我们睡觉时,爸爸在紧张地工作。现在,爸爸太累了,需要休息,我们声音轻一点,好吗?”说着,妈妈还把收音机关了,这样,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压低嗓子说话了。

如夫妻一方生了病,另一方不仅自己悉心照看病人,还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让他去问问病人想吃些点什么,要点什么,或帮助病人捶捶背,揉揉手。病人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当给予肯定或表扬,说:“真能干,谢谢你!”这样,不但会使孩子感到满意,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父母、长辈的意识和习惯。如果父母孝敬老人,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关心尊敬老人和父母;反之,如果父母宠爱孩子而不敬、甚至虐待老人,孩子也会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古今中外,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4)要让孩子了解长辈的工作
在孩子稍大一些时,就要告诉他,父母做什么工作,这些工作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尊敬父母的情感。比如母亲是位售货员,就让孩子知道妈妈怎样接待顾客。孩子在亲眼目睹母亲应接不暇地笑迎顾客和彬彬有礼的服务态度后,会更加关心与尊敬母亲的。

(5)要关心和尊重孩子
关心与被关心、尊重与被尊重是相互联系的。父母要得到孩子的关心和尊重,首先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劳动。切不能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言行在不适当的场合进行过分严厉的批评。同时,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往往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学会怎样对待别人。也就是说,孩子对家长的关心尊敬是建立在家长对他的爱护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家长如果不关心尊重孩子,反过来也难以得到孩子的真正的关心与尊敬。
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作为父母可以多在他面前做些关心爷爷奶奶的事情,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受到感染后,主动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