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为70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
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如汉章帝元和三年,贤官第五伦请辞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50万,公宅1所。
唐朝规定官员“七十致仕”,如果不到70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宋朝虽然也规定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只要年满60岁,就鼓励退休。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为60岁,如果没有年满60岁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满60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可拿全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