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十八相送》。
祝英台奉父命返家,梁山伯为她送行,两人一路行了十八里,英台频频借物表意,或暗示,或明喻,试图让心上人开窍。不料梁山伯不但不开窍,还闹了点小脾气,英台只得善言抚慰,思量重新来过……
在十八里路中,英台的喻示多达九次,平均每公里一次。喻示对象则是五花八门,人类有樵夫,植物有牡丹、芍药,动物有鸳鸯、白鹅和老牛;神仙有牛郎织女,还有观音堂、井底影……但她每次都失败了,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封建时代的女孩子,只能在闺中读书,无法到外面求学,比如杜丽娘,还有林黛玉。可上虞县玉水河祝家庄的祝英台,偏要去大城市、拜名师、求深造。为此她还假扮了卜卦先生,向爹爹说自己流年逢驿马星,久居闺房必生灾病,若去杭城则是大吉大利。利用了父亲的爱女之心,祝英台才有了女扮男装上路,路遇会稽梁山伯的机会。饶是聪慧如此,英台在十八相送时却是一筹莫展。怪只怪她的易容术太过了得,加上三年来的伪装太过完美,几乎没给梁山伯任何机会。唯有一次,梁山伯无意间发现她有耳洞,却被她轻描淡写地骗过,外带一句“做文章不专心”的数落。还有,十八里路固然不短,但别忘了男女同行岂止不累,更是恨它不长。总之,英台一顿智慧的拳头,全打在了一条笨拙的棉胎上,气得她只能说“可叹你梁兄像只呆头鹅”了。
梁兄当然不是一只呆头鹅,他之所以张嘴贤弟、闭口愚兄地让英台不耐烦,实在事出有因。当年草桥初遇,英台爽快答应结拜,连眉头都没皱一下;且没攀谈几句,英台便称她的小九妹原要同来,只因爹爹阻拦,未能成行。这很容易让任何人认定,她是个当哥哥的。梁祝同窗虽有三年之久,但梁山伯一意攻读,心无旁骛;而祝英台学霸一枚,堪当表率,正如梁山伯自己所说“这般良朋益友世间少”,所以近“祝”者赤,十分自然。而且,正因此意过于真纯,导致灵台全被占据,任何杂念都丧失了萌生的空间。此类认知偏差,或曰思维盲区,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没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看得完全,比如官迷心窍、财迷心窍、色迷心窍,遮蔽了其他。只不过极少有人像梁山伯,在性征认知上出现问题罢了。《十八相送》的有趣处,或曰引人兴趣之处,就在于常有与少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