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水稻种子主要通过人工选育的方式获得。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开始进行精细的选育,选择生长在不同气候和土地环境中适应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将它们进行有选择性的繁殖和种植,逐步形成了当时的水稻种子。
在古代,一些专门从事农业的人会挑选品质好、收成高、抗病虫的水稻作为种子,并将这些优良的母本或公本逐步传承下去。同时,传统生产方式下,由于一部分的水稻是会自然播种的,并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一定适应力较高的品种,也间接促进了古代水稻品种的发展和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水稻品种的选育、繁殖和传承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的,这些经验和技术在当时能够保证水稻的生产和质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在当代已经变得不可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断的科学探索,现代的水稻种子源和繁殖技术已经比古代更加精细和高效,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14000年前先民利用野生水稻“鬼禾、公禾、山禾、神谷、野禾、山鸡禾等”驯化而来。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课题。
约1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耕种野生稻,开启了水稻的驯化过程,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的逐步转变过程。大约到距今6000至5000年间,稻作农业最终完全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