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由来: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意,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然后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少典又生了黄帝炎帝,因此 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中华”是一个复合词,二字中的“中”取自“中原”,“华”取自“华夏”,“中华”二字意为地处中原的华夏地区。
“中原”二字用于地理方位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在黄帝打败蚩尤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地处中央的豫州也被称为“中州”。
上古的豫州地区存在有肥沃的三块平原地带,其一为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为中心的平原地带,这里是上古中国的中心地区。其二指黄淮平原,由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上古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多良田。其三是指南阳盆地,这里与黄淮地区一样,是适宜耕作的肥沃地区。
因此在以农耕为主的上古时期,处于天下正中又多肥沃良田的豫州地区便被称为“中原”。此外,在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也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一词也渐渐从地理概念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