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关注归属感培养 让孩子爱上新班级(帮助孩子建立学校归属感的方法)

关注归属感培养 让孩子爱上新班级(帮助孩子建立学校归属感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5-07-09 05:50:22

关注归属感培养 让孩子爱上新班级

第一,让孩子充分感受来自校园里家人们的善意和关爱。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成员。在孩子们中间常常有很多爱在流动。

其二,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班级的事务,无论大小。别小看了一个班级的日常生活,跟一个家庭一样,一个班里也有不少的事物需要大家分担。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哪怕一件很小的活儿,也会让孩子觉得我是这个班的,这里的事和我有关,为大家为集体做了事情,就是我在这个班级的价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

一个班级除了要有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外,还必须具有一股向心力,能够让班级成员团结一心,拥有“家”的感觉,而这就是班级凝聚力。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必将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也必将对学生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与激励作用。

那么,打造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其实是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所谓的学生的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看成班级的成员并对班级产生一种寄托感。

1993年,教育心理学专家卡罗尔·古德诺(Carol Goodenow)博士提出了学校归属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的概念。他认为,归属感的根源在于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1999年,L.H.安德曼(L.H.Anderman)进一步指出,学校归属感就是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校内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舒服的;2005年,中国学者徐琴美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简单来说,归属感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一种默契配合。因互相肯定、互相信任而营造出来的一种难得的氛围。在培养学生归属感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是巨大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的个人魅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其人格魅力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如何在学生面前展现,让他们觉得严厉与亲切并存,知识与修养并重,让他们愿意走近你、聆听你、学习你、尊重你、支持你,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

比如,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好学的。班主任要想和学生对话,不仅要具备精深而广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做到“海纳百川”“学贯中西”。当今社会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已与过去有所不同,学生掌握的信息有时要比教师还要多,还要快。如果缺乏好学的精神,师生间的沟通会有隔阂,自然也就无法做到让学生信服。所以,只有班主任肯于“学而不厌”,才能引导学生好学上进,才能带领学生到知识的海洋去遨游,才能激发学生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除了好学之外,班主任的个人魅力还应该包括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民主、有责任心等。在很多细节中,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意。

2、建好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还需要组织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因为班干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这些班干部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更是班级的小小组织者。在班级的管理中,如果班干部可以各司其职,做到不偏袒、不徇私,成为同学们的榜样,那么整个班级的风气都会大不相同。

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成员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并根据岗位的需求分析适合的同学,与对应学生进行沟通和谈话,明确班干部职务的重要性、工作纪律性以及工作原则,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最后达成班级共识,选出大家心目中最适合的班干部队伍成员。

3、尊重每一位学生

要想使班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班主任必须真心对待每一名学生,最为基本的就是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要以信任与理解为前提,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确如此,班主任不能以老师自居,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训斥学生,也不应以相貌、成绩、家境为评判学生的因素。而是应该对学生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他们进行奖励和批评。在这样充满关爱与信任的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感到有温暖、有希望,愿意与班级共同进步。

4、活动促进团结

组织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温”方式。通过活动,同学们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之间都会更加熟悉、了解,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精心组织的班级活动,活动目的要定位在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上,讲求教育实效。活动内容设计要富有创新性,新颖、灵活、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组织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可以不直接参与,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做到放手但不甩手。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他们所在集体的幸福、团结,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活动,他们还会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改进不足,并能增强自信,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还可以与家长默契配合,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在这个班级中的独特价值。

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而学生的归属感更是其中最应注意的部分,它从多个侧面展示着一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班主任需要时时紧绷“教育之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问题快速反应,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