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W.配第在17世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他于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一般而言,产业是每个部门都机制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由此可见,“产业”作为经济学概念,其内含与外延的复杂性。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基本含义 (1)是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性; (6)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