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
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
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2006年,华阴老腔已入选首要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谭维维因电影《白鹿原》与华阴老腔艺术结缘,和华阴老腔的老艺人们在央视春晚上为观众带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华阴老腔
发源地
陕西省华阴市
流行地域
陕西省
相关合集
概述
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州区)。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溯源
华阴老腔
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分类
华阴老腔分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获得“华阴老腔”保护单位资格。
阿宫腔
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
白鹿原作者陕西人,故事发生在陕西,唱的是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