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籺,也称为大龙节,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起源于中国江西省的庐山地区。大龙籺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在明朝时期,庐山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旱灾,庄稼歉收,民众生活困苦。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当地人们开始举行一种祈雨活动,而这就是大龙籺的起源。
在大龙籺活动中,人们会制作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龙船,龙船由竹子、藤条等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如同蛟龙。然后,人们会抬着龙船在村庄里游行,同时舞龙、打鼓、放炮等,表达对龙神的敬意和祈求丰收的愿望。
大龙籺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或六月初六(祭龙节)举行,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和祭龙节都有与龙有关的传统习俗。这种活动不仅仅是祈求雨水,还具有丰收、驱邪、辟邪的意义。
如今,大龙籺活动已经成为庐山地区的特色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同时,大龙籺也被列入了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龙籺”,因为是我们“龙的传人”的传统食品,但是实际上此“笼”非彼“龙”,做大笼籺当然要用很大的蒸笼才能做的了,淳朴的合浦人就直接把它叫做“大笼籺”了。实际上,它有着一个更普遍广泛的名字:年(黏)糕。因为它很“黏”所以中国人就拿来过“年”。年糕的做法在中国各地多有不同,就好比有的地方的年糕是白色的,而我们这里的年糕一般是黄黄的,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点——都是用糯米来做的。糯米有多黏,古代时候中原人用熟糯米、鸡蛋清和石灰来做粘合剂,城墙历经千百年而不倒。而这个大笼籺整个都是用糯米粉来做的,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吃大笼籺——一般是别人作为礼品送的,很努力吃都吃不完,这货可真不好对付!严格来说,它应该叫做,左米右乙,发音用国际音标来表示的话就相当于是元音【i】,因为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所以在帖子中我都会使用“籺”来代替,这个字的本意其实也相当于我们的“米乙”。
籺跟“米乙”都是我们南方的说法,如果是北方人见到这样的食品,多半会叫作“点心”、“甜点”之类的吧。
在中国,长江以南水源充沛,黄河以北气候干旱,所以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粮食分布特点,在北方人们用以制作糕点的原料多是面粉,而我们南方,主要就靠米粉了。所以我想,籺本来应该就是专指用米粉制作的点心,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南北食客的交流,也渐渐有了扩展到泛指所有糕点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