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孙时有绵疾,吾医之立愈。谚曰:‘医不自医。’诚自医之,黄岐扁佗至今何可也。”
译文:姓孙的医生久病,我可以立刻医好吗?俗话说:‘医生不能自医。’是从医生的,黄岐扁华佗到现在怎么了。
一般认为,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大都以为“医不自医”是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其实,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
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
高明的医生,肯定比平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例如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60年以上?在古代60岁上的人就相比如今90以上的人,他们能活这么久,很明显与其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而一个平时十分注重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一旦得病,就必定是大病急病,严重的病症加上高龄的身体,纵使再高超的医术,怕也无力回天啊。所以,这也是“医不自医”的原因。
“人不渡己”的道理要更加深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特别多的人生哲理知识,我们在对晚辈和年轻的同事传授经验时,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可事实的真相却是。
自己反而不能够客观地看待生活,指导别人的时候游刃有余,切换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往往不得要害,缺乏执行力,道理讲了一大堆,自己却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