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人与自然作生命共同体塞罕坝例子(人与自然生活离不开水教学设计)

人与自然作生命共同体塞罕坝例子(人与自然生活离不开水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5-07-10 13:27:23

人与自然作生命共同体塞罕坝例子

从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

她叫塞罕坝。这个面积达112万亩的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吸引50余万人次游客前来游览。

然而在5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高寒荒原。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斗风沙、睡草苫、啃窝头、喝雪水,建设者们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种下一株株希望的树苗。

梦想,在力量的汇聚中照进现实,绽放光彩。

三代人,58年。如今,塞罕坝林场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中国人深刻明白这一点。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绿化祖国”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创建,再到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俯瞰中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

1956年以来,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

1978年以来,“三北”工程完成造林3014.3万公顷,在北疆筑起一道比万里长城还长的“绿色长城”。

1999年以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

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首。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