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孔子讲的五常是什么(真正五常大米在哪里)

孔子讲的五常是什么(真正五常大米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5-07-11 05:09:42

孔子讲的五常是什么

五常:仁、义、礼、智、信。在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的“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和“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怎样做到仁呢?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自己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这表明孔子认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仁的精神价值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以博大宽厚胸怀来爱护民众,这是自我认知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态的内在反映。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思想,这才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说的理论体系,更多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义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部生命源泉。正义体现着人与自然互动产生的全部人类文明发展所遵循的内在规律。正义更直观揭示了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精气神,意义广泛而深远。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