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烧肉粽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馅料。以下是泉州烧肉粽的一些秘密:
1. 选材:泉州烧肉粽通常选用糯米为主料,糯米要提前浸泡数小时,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2. 馅料丰富:除了传统的猪肉以外,泉州烧肉粽的馅料还包括香菇、虾米、莲子、栗子、咸蛋黄等,这些食材的搭配使得粽子口感层次丰富。
3. 腌制:猪肉要提前用酱油、五香粉、糖、料酒等调料腌制,以增加肉的香味和口感。
4. 包裹技巧:包粽子时,要将泡好的糯米和各种馅料均匀地放入粽叶中,包裹得紧实但不能过紧,以免煮的时候粽子破裂。
5. 煮制:烧肉粽的煮制过程一般较长,需要用文火慢煮几个小时,这样才能确保糯米和馅料都煮熟透,口感软糯。
6. 独特的烧制方式:泉州烧肉粽在煮制完成后,还会进行一次烧制,即将煮熟的粽子放在炭火上烤至表皮微焦,这样可以使粽子的表皮带有一层香脆的焦香。
泉州烧肉粽的美味在于其传统工艺和对食材的精心挑选与处理,每一步都体现了泉州人民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其实,粽子最早称为角黍(箬叶包小米成方或有角状),出现于东汉,传说与关羽有关。据说关羽本不姓关,前世是盐池草龙,因救解州县旱情,溢内陆湖水抗旱,但得罪了玉帝被判斩刑。
在受刑前,他托盐池常与他下棋的寺庙住持帮他转世。住持依嘱盛湖中血水,百日后化为小男孩,送至下冯交龙家抚养成人。
后来为了逃避仇家的追捕,关羽逃到潼关前的一个破庙里。为了救关羽,黎山老母化身为村妇,教他以角黍干粮并加香油用来贿赂守军。
黎山老母还在关羽脸上栽了五绺须,让他用黄河水洗脸。于是关羽变成了个红面有美髯的汉子。守军吃了角黍果然放行。
但追兵很快就到了,化了装的关羽也没有来得及脱身,在被问话时,关羽指关为姓,从此便自称关羽,角黍也成为粽子的粗坯。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
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