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也是测绘领域“3S”技术之一。它主要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器收集、处理远距离目标的发射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成像,从而对地表景观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高质量地测绘各种地形图/地图,并实现对地球表面、地球大气环境等的周期性观测。
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环境保护、灾害应急响应等各个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遥感技术流程,熟悉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航空器、卫星和其他传感器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遥感技术可以捕捉到可见光、红外线、雷达和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数据。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测绘、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植被、土壤、水体等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雷达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等。它们通过接收传感器所测量的电磁辐射,再通过图像处理、数字分类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来提取地表特征,并生成相关的地图、图像或数据。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获取地面信息,同时可以覆盖那些人类无法直接观测的地区。这种非接触式的数据获取方式,使得遥感技术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