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贴春联来祈求吉祥和平安。贴春联的时间通常是在除夕夜晚上或大年初一,这是因为这两个时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时刻。除夕夜晚上是跨年的时刻,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而大年初一则是春节的正式开始,是古老的汉民族传统的节庆日,所以这两个时刻都十分吉利,非常适合贴春联。此外,贴春联不仅是一种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历史的继承,它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腊月二十九或三十。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从蜀国的桃符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