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一部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其全长约为7.5公里,始建于明朝,是一项重要的军事工程。悬臂长城是长城建筑史上的一大壮举,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山崖上建造,悬挂于悬崖之上,形成了空中长城。这种建筑方式使得悬臂长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悬壁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城堡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山坡上。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城堡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建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是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段。
工程完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使关城防御更加严密,古称“断壁长城”。 因长城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形式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俗称“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原墙现只余一截,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片石层厚10-15厘米,土层厚10-12厘米。现存750米长城经1987年重修,其中有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因倾斜度在45’的山脊上,形似凌空倒挂,很类似于人的手臂呈S状搭在山上,因而得名“悬壁长城”。高达6米,片石、土层厚度如旧。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馒道。游人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司马台长城。所以悬壁长城又称“西部司马台”。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