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指的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中,解决问题,达到某一个目的
1.从指导思想上看,为 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提供现代的、科学的教育。2.从教育目的上看,据社会进步和人发展的需要,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3.从教育对象上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促 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4.从教育内容上看,使学习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程 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 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6、从师生关系上看,强调尊师爱生,师 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关系。
学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更加紧密。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情况的反馈越来越多,使得众多高校在重视“高技能”“硬实力”培养的同时,也将“高素质”“软实力”纳入到培养方案制定的考虑因素中。依据“软实力”的内在涵义,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的内在路径,要从积极寻找切合点、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六个方面出发,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挖掘人才发展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寻找“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点
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相关资源的整合性、协同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涉及人才培养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努力寻找结合点,并灵活运用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在结合点的多元中求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求主动,使软硬实力互为辅助,从而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的反馈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大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修制、主辅修制,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广泛的适应能力。将沟通技巧、心理学等素质拓展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重点突出“应用型”及“创新型”特色,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一些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尤其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实现实践能力提升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全覆盖。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目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应变能力不强、团队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较弱等“软实力”方面的问题。对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创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学会尊重现实、关爱他人、多视角分析事物的利弊等。同时,还要适当开辟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质的第二课堂,适时引导学生在成功面前不自满,在挫折面前不自卑,找到并努力适应自己现阶段的角色定位,主动融入社会,进而实现人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四)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
目前,高校对于产学研基地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实际操作本领方面,却忽略了产学研基地在“软实力”培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来往往工作在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对他们的培养不但要注重知识应用、动手实践等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其团队合作、适应社会需要等能力,使其在社会上有“应用”的舞台。因此,高校要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人才长远发展等密切相连,促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通过产学研基地来提升人才“软实力”的良性机制,实现多方优势互补,让人才通过产学研基地尽早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对未来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样,既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软实力”较弱问题,又可以急企业之所需,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而助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又拥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将在企业考察交流、行业发展情况等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在为人处事、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软实力”,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软实力”提升。
(六)完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在转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逐步认识到信息反馈的重要意义。阶段性评教、定期调研等反馈制度大多应用于内部管理,却没有较为系统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致使用人单位的信息不能直接地、真实地反映出来,进而导致高校在适应外部需求的过程中稍显缓慢。所以,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着力完善对人才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后接收”的系统性调查,实时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就业后的发展动态和走势,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收集相关信息,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制定下一步工作目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