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设在咸阳,但是由于咸阳地势低洼,气候潮湿,交通不便等原因,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下令在渭河以南的咸阳以北的渭水之滨修建新的都城,即长安。
长安的建设历时近40年,从公元前214年开始修建,到公元前206年基本完成。长安城的建设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规划理念,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宽阔,城内有宫殿、庙宇、官署、市场等各种建筑,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都城。长安城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长安建城的过程中,秦始皇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土地改革,将全国各地的人口和资源集中到长安城中,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