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手可得”最早出自《后汉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九州春秋》: “瓒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新唐书•褚遂良传》有:“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旖云綳,唾手可取。”是说唐太宗 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 唐太宗想亲征高丽。
大臣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 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也有:“灵王自谓天下可唾手而得,日夜宴息于章华之台,欲谴使至周,求其九鼎,以为楚国之镇。
一般人不知道这些典故,常将“唾手可得”误写为“垂手可得”。
更有将“唾手可得”的“唾”读作“垂” 的。虽然“垂手而得”亦能解释,但成语有其典故,不能随便篡改。
“垂手而得”也是成语,意思是垂着双手就可以得到,形容得来容易,不费一点力气。《水浒全传》第五十八回:“众人再商议救孔明之计,吴用道: ‘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垂手可得!更兼绝了呼延灼将军念头。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如果说过去日寇差不多不费一点气力垂手而得东四省,现在就非经过血战不能占领中国的土地了。”
“垂手可得”或“唾手可得”都是形容很易得到的意思,两字都不影响 “可得”的基本语义。如果用“垂手”,当然是说双手垂下,指明不用动手, 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了;如果用“唾手”,则不是强调不必动手了,而是说往手上吐口唾沫,意指马上去干的话,便可即刻得到。
两者意义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使用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加以区分。尤其要注意避免受形声字的影响, 而将“唾手可得”读作“垂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