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兰亭序 丧乱帖字的分析(王羲之丧乱帖奈何完整讲解)

兰亭序 丧乱帖字的分析(王羲之丧乱帖奈何完整讲解)

更新时间:2025-07-14 18:50:59

兰亭序 丧乱帖字的分析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强调了书法的意境和情感体现。《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达对父亲去世的悲痛而写的一篇书法作品,用笔墨凝聚出深刻的情感和思考。两者都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答:《丧乱帖》篇幅稍次于《兰亭序》。用笔上,此帖一反被古人奉为科律的“中锋”,侧锋大量掺入。帖中单字笔画如横画、竖画、点画等,不管是首笔还是中途另外起笔,多以侧锋出现,尤其是横画(无论短横还是长横)侧锋出现的比例最高。笔锋侧势入纸后,迅速下蹲铺毫,随即转向,杀纸有力。

结构上,《丧乱帖》也是欹侧取势的代表,整幅作品有五分之四的结构取欹侧之态,只是程度有别。典型者如首行之“乱”、二行之“荼”、三行之“摧”、四行之“痛当奈何”、五行之“虽”、六行之“深”、七行之“感”、末行之“何”等,不一而足。

章法上,《丧乱帖》体现了一种完整的组合形式,有起首、正文、落款(晋人落款常把姓名与正文连为一体,字形大小上也不作分别,尤其是羲、献父子),行气处理上不做平匀之势,除首尾两行略呈直线式外,中部六行皆有较大程度的偏移,尤其是第四行,起首“痛”字与结尾“何”字的轴线偏离几乎有一字之距。

《丧乱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实连。四组实连字例皆为连接竖画,因章法的安排,“痛贯”(图2)之间的相连较紧,所以过渡线不长。“痛”字收笔转锋之后马上变为“贯”字的字框,因“贯”字取狭长型(纵向发展),故连接线左伸不多。三组“奈何”(图3)一斜两正。前一组连线弧度稍大,后两组连线几乎直过。

(2)搭连。此帖中搭连形式可分为三种情况:连接点画,如两组“羲之”;连接短横,如“酷甚”、“哀毒”;连接竖画,如“痛当”、“奔驰”等。

一,连接点画。第一组“羲之”的“羲”字收笔带锋为直下式,故与之对应“之”字的点画亦取方点式,不作左右伸展。第二组的“羲之”因上字的收笔为斜势,则“之”字上点取右斜下式。

二,连接短横。“酷甚”二字的搭连亦是经典,其上字收笔与下字起笔几乎达到了笔断意连的最高境界。“酷”字收笔较长,由粗而细变化自然,线条遒劲,“甚”字的起笔却柔性十足,两种线性组成了和谐的对立统一。与“酷甚”搭连意识强烈所不同的是,“哀毒”二字断开明显,主要通过“毒”字起笔的锋向表达呼应。

三,连接竖画。“痛当”的搭连境界与“酷甚”相当。“痛”字的前半部分用笔方厚,多断势,通过收笔细小的圆弧线构成对比。为了彼此照应,“当”字首笔的用意在于承接上字的呼应线,似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通过其后的连续使转造成气息的流贯。另外,“当”字的疏密开合也使其具备极强的表现力。与“痛当”宛若飘带的连贯所不同的是,“奔”字短小而疾促的收笔很有斩钉截铁的意味。于是只能通过线条走向的暗示和“驰”字竖画起笔所留存的痕迹表现彼此联系。

(3)综合连。两组综合连形式不一,“深奈何”三字为实连组合,“哽不知”为搭连和实连的组合。“深奈何”的两条连接线亦有不同,“深奈”二字为外转弧形,且向右撑开的空间较大,富于张力;“奈何”则为直线型,“奈”字收笔转向后,即左下直行,两条连接线一弧一直,避免重复。“哽不知”中的“哽不”为搭连,“哽”字收笔带锋与“不”字搭锋起笔的连接线在长短、粗细的比例分配上分量相当。“不知”则为标准的实线连,“不”字收笔外展较多,这点与前一组的“深奈”的连接异曲同工。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