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汉代,彝族先民就活跃在西南地区,与汉人和其他民族交往密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和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安顺等地。彝族的历史发展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先民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初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池和琼都地区(今四川西昌东南)。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的祖先钟木鱼有六个儿子,被称为“六祖”。这六个儿子是彝族六个分支的祖先,即乌、乍、布、莫、诺、恒。据《贵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父子谱》记载,从钟木玉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已传85代。六世祖分支标志着彝族祖先从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的阶段。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生活在云南滇池周围的彝族先民进入阶级社会。
汉朝初年,在滇池地区(原为“滇国”领土)设立益州郡,彝族先民由“滇王”统治。公元8世纪,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地方政权,被称为“六诏”(六王)。783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包括白族和纳西族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被唐朝封为“云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