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思维能力,缺乏创造力,只知道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
我国的教育制度由于应试教育,孩子从小重视文化成绩,缺乏创新能力,这是事实。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在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被扭曲了,被异化了,这也就导致我国的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这也是我国目前的发展方针。
第一,教师的创新观有问题。
在许多教师眼里,创新是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创新被视为一种神秘而非凡的活动。他们往往把创新狭隘地理解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发明,而把学生的写作、艺术创作、独特的想法、新颖的解题思路等不作为创新。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发明被称为大创新,日常生活中想出的各种新点子、制造出的新作品被称为小创新,而且大家一致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显然,教师秉持大创新的认识,就会忽视课堂上的小创新。
第二,教师对具有创新型学生存在偏见。
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地表明 ,教师不喜欢与创新相关的个性特质。例如,托兰斯发现,大多数教师,无论他们处于什么文化背景中,都对创新型学生持有偏见。他们倾向于喜欢谦恭、守时、遵从、人缘好、愿意接受权威的学生,而不太喜欢敏锐而富有想象力的学生。维斯特贝和道森指出,教师倾向于喜欢与创新相反的特质,如服从、不加质疑地接受权威。因为冲动性、冒险性、独立性、自我决定等特质所诱发的行为,往往让教师感到“头痛”。斯科特的研究则显示,教师往往把成绩优秀的学生等同于高创新者,而把富于创新的学生视为“行为不端者”。
第三,教学中缺少生成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经过重组进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写一篇短文,画一副画,乃至想出一个“鬼点子”,都属于生成活动。生成活动所带来的思维产物是鱼龙混杂的——其中的有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有创新价值的,而有些观点则可能是错误的、无效的,乃至有害的。但是生成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创新活动都蕴含在生成活动中,没有生成就没有创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只有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生成活动,才可能从其思维产品中找到创新的东西。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地关注生成所带来的无意义的、消极的产物,以至于常常“把脏水和孩子一同泼掉”。他们在抑制学生的生成活动的同时,也窒息了他们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