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一个郡的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
秦国很早就开始实行郡县制,这样能够增强国家的动员力,这也是秦国最后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秦国的每个郡大小不同,大的比如象郡有半个贵州省,小的比如关内郡只包括咸阳附近。不过从人口来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秦朝设立郡县的地方,不仅包含了过去六国的土地,也包括新开拓的匈奴和南越国的土地。秦始皇同样在这些地方设立郡县。匈奴过去占领的土地,被改为九原郡。
而南越的土地,则改为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时当时秦朝军事力量强大,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但是,关于秦朝三十六郡县,代表了多大的疆域,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观点。
这跟三十六郡设立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很长时间一来,对于这一点,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因为当年《史记》对秦始皇设立郡县的记载,并不是特别多,最有名的,就是那句:“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但问题来了,如果是在刚刚统一天下,或者是早期开拓疆域后设立的。那秦三十六郡的面积,就不是秦朝最鼎盛时期的领土面积。如果是在鼎盛时期,一共设立了三十六郡。那自然指的是当时最佳状态下的领土面积。
关于这一点不同,各方引用了不同的史料,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有一个被更多人能够接受的推断,秦朝最初设立的时候是三十六郡,随着疆域开拓,又设立了十二个郡县。
但是,最鼎盛时期的郡县数量,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48个,也可能是46个。
当然,这一说法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仍有一部分人,依然坚持秦朝设立三十六郡的说法。不过,不管怎么样,秦朝最鼎盛时期的疆域面积,都达到了340万平方公里。
当时秦朝疆域的最南端到达岭南,有一部分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最北端到达阴山,也就是今天内蒙一带。最西端到达高原地区,最东端到达辽东,靠近朝鲜。这个疆域版图,成为后世的范本,并不断扩大。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三十六郡,或者是四十八郡。对于秦朝而言,这都代表了郡县制的成功。因为它可以在全国不断复制。而且,郡县制对于治理一个庞大疆域面积的帝国,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给整个帝国的运转,不断提供人口、物资、财富,不断的去开拓疆土。
只是当时秦朝走得太快,很多东西都无法跟上节奏。许多治理国家的方式,也犯下了非常的错误,导致天下百姓的不满。最终,才有了大泽乡陈胜吴广的起义,推翻了秦帝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