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美国中部的堪萨斯城,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正是他所著《西行漫记》一书,让红军长征的壮举传遍并震撼了世界。而斯诺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解之缘,还要从88年前说起。
1928年6月,环球游历的斯诺为“寻找东方的魅力”来到上海,原本他只打算在华作短暂停留,可当他在上海待了3个月后,已被这个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深深吸引,遂决定长居于此,结果一留就是13年。
在华期间,斯诺先后担任上海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记者和代理主编、《芝加哥论坛报》驻华记者、英国《自由先驱报》特派记者等职,7年里足迹遍及上海、北平、云南、内蒙和西北地区,写下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佳作,还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进步人士。
随着对中国的认知和感情越来越深,斯诺的困惑也在增多,特别是从他踏上这片土地以来,就不断听到各种有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传闻。当时,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和歪曲诋毁,斯诺在公开媒体上所能看到的对红军的描述与刻画,大都是充斥着污蔑和谎言的妖魔化报道。
对于这些不实之词,斯诺保持了清醒头脑,虽然和红军没打过交道,但他根据自己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亲历见闻提出质疑:“谁能相信只对抢劫和杀人有兴趣的一些‘土匪’,能够对抗南京的全部军队达10年之久?”斯诺以记者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感觉到,这种鲜明反差的背后肯定蕴藏着一场伟大的运动。
带着无数问号,1936年6月3日,在地下党周密安排下,怀揣宋庆龄介绍信的斯诺冲破险阻,抵达了中共中央驻地——陕西保安。在4个月的陕北苏区旅行采访中,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还和参加长征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有过接触。
特别是逗留保安期间,毛泽东在窑洞里由翻译陪同,与斯诺畅谈了十几个日日夜夜。毛泽东向这位“可信赖的外国人”详细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成长历程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耐心解释了中共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还亲笔写下他的诗作《七律·长征》赠送给斯诺。
通过实地采访,斯诺发现国民党有关苏区和红军的宣传报道,完全掩盖了事实真相,是在对全世界撒下弥天大谎。1936年10月下旬,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采访笔记和一堆胶卷,还有好几磅重的中共杂志、报纸、文件回到了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的所听、所见、所写“做一番公开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
很快,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国晚报》和北平《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就首先发表了斯诺对毛泽东的访问记和多篇苏区特写报道,这些很快轰动了中国知识界,更让国民党当局惊恐不安。虽然国民党当局一再威胁,斯诺却全然不顾,依旧白天马不停蹄地出席各种集会,向中外人士报告自己苏区之行的见闻,晚上则坐在打字机前,夜以继日地撰写文稿。
1937年3月,斯诺所著《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中译本)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首印5000册很快销售一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雏形本。正是在这本书里,斯诺盛赞红军长征“在军事历史上成就了一个奇迹”,认为当年汉尼拔率军跨越阿尔卑斯山,与红军长征的壮举相比“就如同周末旅行(般轻松愉快)”。
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红星照耀中国》,次年在美国出版。在书中,斯诺对红军长征的壮举由衷感叹:“长征路线共达1.8万余里,折合6000英里,大约是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2倍”“(红军)步行穿越了一些世界上最难走的小路,跨过了亚洲高峻的雪山和宽阔的江河。(长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而对于长征中的红军战士,斯诺也进行了热情讴歌,盛赞后者“在疲劳已到人类所能忍受极限”的情况下,仍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在敌人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从不认输”。
埃德加·斯诺是从燕京大学校园知道长征胜利的消息。
斯诺是1928年以美国新闻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以后的十多年里,斯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目睹中国的内忧外患,他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1935年底,英国《每日先驱报》聘请斯诺为该报驻中国的特派记者。一天,燕京大学的校园里忽然响起一阵鞭炮声,原来是一群进步学生在暗暗庆祝红军长征的胜利。斯诺知道了这个消息,他急切地想:红军是怎样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被国民党悬赏几十万元缉捕的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是什么样的人?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心突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向全世界报道红色中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