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不难理解,如果学习材料本身不具备逻辑意义,不表征任何实在的意义,如无意义音节等,那么它也不可能通过有意义学习来掌握。需要指出的是,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知识。例如"太阳每天从西边升起",从逻辑上讲它是可以表达特定意义的,但实际上太阳不会从西边升起。一般而言,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因此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也存在适当观念的条件下,学习者是否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决定了他所进行的是否有意义学习,是否通过有意义学习使学习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实际意义即获得心理意义。缺乏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学生,常常会面对有逻辑意义或潜在意义的材料也不会主动地寻求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是机械地按字面的表述死记硬背。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构成有意义学习的第三个条件来自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很重视认知结构在有意义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以及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可利用性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可以与新知识发生意义联系的适当观念,这些观念对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起着固定作用,即为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提供一个契合点,使新知识能固着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与认知结构中的其他有关的观念联系起来。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是指新学习的材料与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间的可分化程度,如果新旧知识之间差异很小,不能互相区别,那么新旧知识间就极易造成混淆,新知识就会被原有的知识取代或被简单地理解成原有知识,而失去它所内含的新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是否明确无误的,是否已经巩固。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意义模糊,似是而非,或者掌握得不熟练,它不仅不能为新学习的知识提供有力的固着点,而且会在新旧知识间造成混淆。
有意义学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学习者必须对任何学习任务采取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意味着学习者需要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需要理解学习的目的,并意识到学习对自己有何意义。
2. 要学习的材料必须是潜在有意义的。这意味着学习材料应该是有组织的、可阅读的和相关的,以便学习者能够理解其含义和用途。此外,学习材料还需要与学习者的兴趣和经验相关,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学习者必须已经知道了一些知识,并且这些已知的知识能够与新知识发生关联。这意味着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学习者需要能够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学习者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