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有着雄心壮志的孙权 为何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孙权活得最久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

有着雄心壮志的孙权 为何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孙权活得最久为什么不能统一三国)

更新时间:2025-07-20 12:05:31

有着雄心壮志的孙权 为何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的

一、孙权本人早就解释过了。

权辞让曰:“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群臣称天命符瑞,固重以请。权未之许,而谓将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於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当年孙权先后击退刘备和曹丕,这时三家中只剩孙权没称帝了,于是陆逊孙邵率领群臣劝进。孙权先客气一下,把已经倒台的汉室抬出来礼让几句,这个理由足够扯淡,所以大家也知道孙权是瞎扯。群臣想的是道理我们都懂,劝进要劝三次,按程序走就是。这下孙权倒是急了:我是真不打算现在称帝啊!于是孙权只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之所以不称帝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目前形势下称帝必然与另外两家同时为敌,而吴国目前很难抵抗两家的同时进攻。但如果只是称王,则对两家都留有余地,在受到一方进攻时,和另一方尚且有缓和的可能。最后孙权称帝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魏太和三年,蜀建兴七年。

二、因为孙十万拿不到任何法律正统,称帝是一种割据政权正名行为,所以他一定要等等看再称帝,否则会被第一波刷掉。

曹丕称帝走的是禅让,这个程序虽然很搞笑但是他就是中国古代政权交替程序(包括但不限于造反、统一战争、禅让)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曹丕合法的接过了汉帝国的政权,成为皇帝。刘备是汉天子认证的汉室宗亲(皇叔),大汉帝国的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有匡扶汉室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曹丕走的是最高级别合法程序(禅让),所以刘皇叔称帝前造谣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弑君篡位,典型的谋逆,所以“汉贼不两立”,砸碎曹丕称帝的合法性基础,称帝是天下大乱汉室衰微,为了匡扶汉室,最强的宗室称帝合法(光武帝刘秀也基本是这个路线)。当时资讯极度不发达,汉献帝的死活确实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刘备看起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称帝。孙十万就尴尬了,十万就是汉朝的地方军政长官,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汉献帝禅让,十万就自动过渡成魏帝国的地方军政长官,至于汉献帝有没有遇害,禅让是否合法,都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况且曹丕封他吴王,这还算新朝气象,进步了。十万如果说曹丕篡位弑君不承认会有什么后果?多简单啊,曹丕不合法,合法的就在你西边呢,刘皇叔的大汉朝还在哇,皇叔那边可是汉帝国,名义上有汉帝国一切权利,你要拒绝承认曹丕,你就还是汉帝国的臣子,也就是刘皇叔的臣子。十万不傻,毕竟季汉只有个益州,还是当大魏的吴王好一些。等到天下局势十分明朗,就算你们俩一个有最高合法程序,一个匡扶汉室,但是还是谁也吞不掉谁的时候,十万就随意称帝玩儿了。因为毕竟自己实力比较强,那俩合法的互为主要对手,谁也没精力去专门收拾他,也奈何不得他。如果称帝早了,他就是袁术第二啊!

三、阻力最大,助力最小。

外部阻力。魏蜀吴中,魏国最光棍,反正老子不称帝你们也没闲着,就算我称帝你们也不能像十八路讨董那么有组织的会战了,我怕个球?你能耐我何?蜀国其次,称帝的时候北伐关中,好像难了点,可曹魏想打进四川盆地更是做梦,西、南没什么威胁,就算有也无关称帝与否,东面的孙权?刘备称帝后就马上去找茬了,你不打我我也要打你,我还在乎你怎么想?再看吴国,孙十万都快成梗了,夷陵之前谁信东吴陆战能有什么建树?上一次是靠着孙刘联盟和周瑜天才绝艳的指挥化险为夷,北面只要蜀汉中立,谁敢保证赤壁能出第二次?西面本来两方就有摩擦,不等第二个人称帝标志分裂割据被默认就跳出来当靶子,从来不是孙权的行事风格。而内部阻力方面,曹操死前所有的反对力量基本被肃清,关于曹丕称帝,至少基本盘没有反对意见,蜀国更不用说了,至少昭烈帝、葛公相继去世前这么有凝聚力的政权简直是怪物,加上宗室身份,这就是另立中央和揭竿而起相比的巨大优势,加上曹丕篡汉在先,连大义名分都不缺了,这是阻力最小的。再看孙吴……是吧,不说了,都懂再看正统,蜀汉提过了,光武已有先例在前,刘备又是一开始就打着兴汉讨贼名号的,民间声望极高,甚至这名分刘协也是认可的,只要不搞出两个皇帝同时存在的举动失人心,他在影响力辐射范围内称帝几乎是最称得上众望所归的人。而魏国呢,曹丕虽然称帝时功德言三无,但他有所有诸侯都没有的优势:他手上有皇帝的!只要刘协不是个宁死不禅让的轴逼,搞禅让,别人都干不了,可除了诛心又无法攻击,你总不能说我大汉四百年之国本儒家不对,可禅让这套包装不就是儒家发明的吗?再看性格,昭烈帝可是励志到死的血性汉子,称帝对他而言相当于对曹魏的正式宣战,这时他就是一切对汉室仍存有希望之人的旗帜,曹丕比不上他爹,可也不差,野心气度都称得上合格。称帝是统一的动力和宣言,也是维持内部稳定,变现对士族支持者承诺的必要步骤——正常的有识之士看来,当时有能力再次一统的只有魏蜀两家,对他们而言称帝就像正式确认关系时的告白,必要且水到渠成。再看我孙大帝……用最客观的方式评价他,也只能说是“机会主义者”,让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视荆扬为命根子,其他地方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割据政权领袖,搏取一个对自己用处不大可风险不小的虚名,这种事别人可能会干,譬如董卓、袁术,甚至他兄长孙策也有可能,但孙权不会干——可为什么最后孙权又称帝了呢?因为在魏国压力下署吴不得不再次靠拢,这时称帝风险基本消失,加上盟友称帝在先,这时不称帝难道等着给盟友上贡称臣吗?于是黄龙八年,东吴改元所以说到底,称帝这种事既要看历史的进程,也不能忽略个人的奋……啊不,个人的选择嘛再看孙吴……你有啥?所以为什么孙权称帝最晚,因为他嘛什么先天优势也没有。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