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叫成亲、拜堂。
1、成亲
成亲,读音chéng qīn,汉语词语,意思为结婚。
引证解释:
沈从文《贵生》:“回到舅舅病床边时,就说他想成亲哩。”
2、拜堂又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中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 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2统称为拜堂。
结婚二字的由来: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
古代的婚礼有很多别称和称呼,包括成亲、成婚、拜堂、嫁娶、娶亲、出嫁、昏礼、结缡、结发、秦晋之好、赐婚等。从结婚男女双方角度来说,男方叫做“娶亲”,女方叫做“出嫁”。根据不同人群场合,比如在皇家就叫做“赐婚”,在普通老百姓家就叫做“成亲”,联姻就叫做“秦晋之好”。
此外,古代的婚礼仪式也非常复杂和庄重,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以及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等礼节。其中,“拜堂”是古代婚礼的主要仪式之一,指新郎新娘在堂前神位前拜祭祖宗、海誓山盟;“纳彩”是古代婚前仪式,指新娘家族让新郎家族送来聘礼,而新娘家族则送给新郎一些彩礼;“请君入瓮”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有趣仪式,指新郎在到达新娘家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难关”,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和赏识。
总之,古代的婚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仪式流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