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终正寝。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死后获赠太子太师。获赐谥号“文忠”。1075年九月,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兖国公、秦国公、楚国公。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唐宋八大家
66岁
熙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8日),欧阳修走完了艰难坎坷的人生道,在颖州西湖畔的私第里安然去世,享年66岁。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4][43][44]-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好学。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景祐年间为馆阁校勘,撰《朋党论》,为范仲淹申辩,因而被贬为夷陵县令。庆历三年(1043年),知谏院,又升为知制诰,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又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外放知滁、扬、颍等地。皇祐元年(1049年)被召回朝,迁翰林学士。嘉祐二年(1057年),奉命知贡举,排抑“太学体”,使文风为之一变。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他力主尊英宗生父濮王为“皇”,引起濮议之争,颇受非议。宋神宗初年,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因反对熙宁变法而坚请致仕。[51]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称誉。他于文学、史学俱卓有成就。[51]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得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有“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称。[1]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