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地方学校称为庠,周代的地方学校称为序。
所谓地方学校是指当时的大贵族在王都之外的城邑开办的学校,主要教导各种贵族的礼仪以及一般的军事知识。可以理解为王都之外贵族子弟的学校。平民是不可以入校学习的。
后来庠序成为一个词,泛指各类学校。
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扩展知识:
如今,人们对“学校”一词的定义大多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学校”一词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代,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那么,古代的学校为何称“庠”呢? “庠”为“培养教化”之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庠”读作xiáng,对“庠”字的解释是:古代的学校。庠序,指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