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进士时年二十岁,苏辙中进士才十八岁,二人之才真可谓之人中龙凤,但是作为父亲的苏洵看着两个儿子金榜题名,自己快年过半百也未能登第,实属无奈。所以历史上对苏氏父子“一门三进士”的描述是有误的,苏洵后得欧阳修推荐也入朝为官,可他并没有考中过进士。苏洵在近二十年读书的日子里,唯一做的就是磨练自己的心性,他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其所做《六国论》、《衡论》、《几策》都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时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苏洵不是举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轼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据说,苏辙兄弟登科时,苏洵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