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朋友到了学校,看见班里都是和他们一样大的小朋友,他们都很乖,很听话,有纪律,所以他们也想让老师夸他们,及表扬他们
小孩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班级里的小朋友多,老师对他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家里人时时刻刻的关注。所以不同环境的影响,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首先要相信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生命,他本就具有积极向上、向善、向好的本能,家长信任孩子,孩子自然能够树立好他能面对的诸多日常事务。家长必须要树立信任孩子的意识,更何况这里家长还提到,孩子在学校很乖,事实也证明,孩子是值得信任的。
那么家长会疑惑了:孩子现在在家表现出的状态,我们不敢信任啊,怎么办?
没错,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远远好于在家的表现。这确实很奇怪,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只是场景从学校换成了家庭,孩子却判若两人。那么孩子在学校里很乖,家长的意思是说,孩子在学校里吃、喝、拉、撒、睡都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这样看来,问题只能出在家庭和家长身上了。那么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是孩子本身没问题,只是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所以采取的应对方式不一致。比方说,在校孩子爱吃饭的,在家就需要喂——不喂就不吃,事实是,学校老师在孩子不吃的时候,没有选择去喂,而是相信孩子,选择了等待孩子自己动手。一开始,学校老师等待孩子的时间也许是15分钟,到第13分钟孩子耐不住了就自己吃了;而家长耐不住,等到第2分钟就开始动手了,自然而然的孩子养成了习惯,就等着家长来喂了;
第二是家长面对问题的方式需要调整。同样以喂饭为例,等到第5分钟,孩子还是没有吃饭,另一部分家长的应对方式是做到了坚持不喂,但是采取了另一种错误的应对方式,一开始劝导:“宝宝,乖,吃饭长身体”,然后提要求“快吃!不吃不给买玩具”,再然后要求不行就骂,再不行就打。起初,孩子还在酝酿愉快进餐的情绪,结果还没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了,在这种场景下,孩子怎么可能愿意主动吃饭?
上述关于喂饭的这两种场景,核心都是因为父母没做到“相信孩子”、没有耐心、没做到等待和忍耐导致的。“催上学”也可以套用到这个场景里面来。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孩子,多等一会,多忍一会,哪怕他一餐不吃,最后也还是会吃的,哪怕他不去学校,最后还是要去的,更何况,提问的家长也说了,孩子还是爱去学校的。
其次,既然孩子在学校能做到很好,那么家长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向老师咨询请教,比如说“孩子在家不爱吃饭,在学校就说吃得很香,老师有什么妙招吗?”“孩子很喜欢去学校,就是上学需要催,老师有什么好方法?”老师更了解孩子,应该能够提供很好的方法。
总之,改变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现不一样的状态,核心在于家长的学习和成长。希望家长从此抛弃功利和浮躁,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共育,一起培养孩子成长。
教育无处不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里,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是教育自己,自我学习,提升能力,努力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