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1]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灾祸,是幸福的依身之地;幸福,是灾祸的藏身之所。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呢?正常会变为怪异,善良会变成邪恶,人们对这一点的了解,时间本来很久远了。因此通达之人并行而不割裂人,廉正而不刺伤人,正直而不束缚人,光明而不藐视人。
正直善良与邪恶异端是对立转化的。这中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像阿片(鸦片),当作药物能治病救人,当作常用品又能害人,关联在使用的计量。圣人秉持中正之道,所以能掌握为人处事的度。圣人更懂得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对世间的人与事看得通透,所以能秉持中正之道。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此句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为一体,是老子文中辩证法的精髓所在。此句还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淮南子·人间训》有一则“塞翁失马”的寓言,广为人知,其中有一句“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就是由此句老子文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