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和转移行动。以下是长征的主要历史概述:
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然而,到了1934年,红军逐渐处于劣势,面临被国民党军队消灭的威胁。
开始和撤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中国中部的江西省开始了撤退。他们面临着艰苦的条件,包括恶劣的天气、缺乏粮食和补给、以及频繁的敌军袭击。红军被迫采取游击战术,并在撤退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三个分道:
在长征中,红军被迫分为三个前线,在多次战斗和行军中进行了分道行军。这三个前线分别是:主力红军、南线红军和西线红军。他们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最终在长征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过五岭:
红军通过险峻的五岭山脉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他们不得不爬越陡峭的山峰,穿越茂密的丛林和沼泽。这段艰难的路程称为“过五岭”。
战略胜利: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采取了革命军事政治方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战略胜利。他们成功地瓦解了国民党对他们的围剿,打击了敌军并争取了更多的群众支持。长征使红军得以保存实力,并为未来的抗日战争做好了准备。
到达陕北:
1935年10月,红军的主力最终抵达了陕西省的陕北地区。在那里,他们与当地的农民相结合,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它也被视为红军的英雄壮举和坚定的意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