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本义指的是编织物中的“ 纵线”,与之相对的是“纬线”,即横线。 后又训“经”为“径”,将其引申为路径意,在此含义上又逐渐演变出贯通、根本、经常不变的意思。
“经”在古籍中的多作“ 修身治世、经纶天下”之意,如《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周礼·天官·太宰》“以经邦国”等,“经”在这里就是指 治理天下、治世法则的意思 。
后世为表对古圣的尊崇,特称其著作为“经”,以示尊重隆贵。经名的使用,始于孔子之后,春秋百家弟子为尊推其师的著述,而崇以经名。
孔子删定的六经,都是用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古文字写就,这些古书,经过战国、秦王朝和楚汉数百年时间,很多都因战火而毁失或残缺。
汉初时,惠文帝废除挟书律令,读书人(伏生)根据记忆口授出《诗》、《书》等经文的内容,学生们用秦统一后通用的文字将其写下来,这些经文被称之为“今文经”。没过多久,有人又陆续在古建筑、墓室中发现了一些先秦时期,用古文字写的经文书,如汉武帝时期在孔府墙壁中发现的《尚书》等,这类经文书籍被称为“古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