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人不进庙”
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善男信女独自进庙烧香拜佛当然没事,然而晚上夜宿古庙就要小心了。古代的治安条件很差,而鸡鸣狗盗之徒往往喜欢夜间出行作案,他们得手后很快会跑到城外据点分赃或聚集密谋,而荒郊野外的破败古庙当然就成了首选之地,我们观看古装影视时也经常看到主角借宿古庙时遇到不速之客,夜行者往往绝非善类。
老祖宗告诫我们:不要孤身置于险地,宁可夜宿荒坟,不可旅居古刹,否则万劫不复。
二、“二人不看井”
这句话源于古代科考故事,话说两个秀才为博取功名,便结伴进京赶考。然而路途遥远,行程刚走到一半,发现所带的干粮、盘缠及饮水等都难以支撑到京师,当他们准备放弃时,却发现一口古井,于是两人便互相配合取水,当一名秀才正在奋力取水时,而另一人却趁其不注意,将他推入井中。于是,剩下的秀才便取走全部财物进京赶考。
老祖宗告诫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轻信任何人,特别是当两个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要小心防范,毕竟能轻易伤害自己的人往往是平时最信任的人。
三、“三人不抬树”
这句渊源于一个三人合作做事的典故,当三个人一起搬东西时,中间、前、后处各一人,前后两人承受压力的多寡,往往取决于中间的人,如果中间的人偏心,他靠近哪一方,另一方肯定会受累。说白了,就是两个人合伙坑一人,就跟现在做局一样。
老祖宗告诫我们:当三个人合作共事时,一定要分析好利害形势,如果对方两人关系不一般,就要小心了,否则吃亏倒霉的永远是自己。
一人不进庙的典故:
唐朝末年一个商人晚上住进一座寺庙,寺庙住持见财起意将其杀害,后来官府破获此案捕获凶手后这个事情流传开来,人们便告诫后辈一个人切莫进入寺庙,因为寺庙僧人多有不良之辈,因而见财或见色生出歹意从而丢掉性命。
二人不看井的典故:
北宋年间有甲乙二人同时进京考试,其中甲的成绩要好些,而且还带有很多的钱财,乙一路上就心怀叵测,怕甲抢了他的头名,一直便有加害之心。
一路上一直寻找机会,苦于天不作美、无法下手,行走间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口井,两人正是口渴之际,他跑到井边,向甲招手,你看这井水多么清澈,甲高兴的跑到井边,伸头观看,意欲取水解渴,不料,乙突然把他推了下去,这人去了心病,得了钱财,扬长进京赶考而去。
三人不抱树的典故:
开封府有三个人------甲、乙、丙,平时很是要好,来往久了之后甲乙分别喜欢上了丙的财产和老婆,于是决定设计害死他。于是创造机会三人同时去抬一棵大树,甲乙俩人劝丙去抬前面,二人之中一人抬后一人抬中间。
三人努力咬牙抬起后,中间之人俏俏的向后颠去,和后面的人同抬一头。而且前面之人还看不着,一段路后(特别是下坡路),前面的人被压垮,内脏负伤,得了血唠,不治而亡,到死都不知是朋友故意害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