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水市钟山区凉都森林公园景点:仙水坡烈士陵园,位于凉都森林公园东端,六盘水火车站到羊场坡公路的南面,在公路坎上一块长10米,高1米的“六盘水仙水坡烈士陵园”黑色花岗岩贴片标牌,引导瞻仰者拾级面上,经过175级台阶登上陵园广场。广场用机制石灰石板材铺成,中央矗立着高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为钢筋水泥结构,表面用花岗岩板材镶嵌,庄严肃穆。竖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是临摹毛泽东主席的字体,清新醒目、苍劲有力、大气磅礴。左边是一座陈列馆,陈列烈士遗物,刻写“六盘水革命烈士英名录”,右边一个休闲长廊。
广场的位置在仙水坡坡顶,举目四望,一览众山,近处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远看如一张深绿色大地毯。远处是高楼林立的城区,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楼群,置于千峰万岭之中,古老高原呈现出现代特色都市的无穷魅力与生机活力。陵园中先烈们安详地长眠于九泉,永垂不朽。
广场后方是墓地,这里共安放了91名烈士的遗骸,园内安葬的烈士有红军烈士2名、在水城解放和剿匪中牺牲的烈士21名,开发建设水城中牺牲的烈士21名,其它原因牺牲的烈士9名,佚名烈士38名。其中著名烈士有红九军团党委委员尹自勇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7师141团某营营长黄支书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45师134团指导员冯玉德同志以及1968年病逝的浦恩綮(解放海南岛战斗英雄)等。
灵山寺始建于清朝中叶,时有两位僧人隐居德坞,将德坞牛王山间的“福临寺”更名为灵山寺,并在寺内增设佛像,铜钟等设施,大阐佛教教理,一时灵山寺名声鹊起,香客盈门。
20世纪50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致使寺庙被毁,仅剩下一些残垣,原地荒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六盘水市众居士礼请毕业于闽南佛学院的祖定法师主持重建灵山寺的工作,弘扬佛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宁。
灵山寺规划用地规模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31680平方米,依山而建,呈梯次开发,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罗汉堂、居士林、万佛塔等佛教基础设施,现今的灵山寺坐落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德坞凉都公园内,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灵山寺的建成将以其宏大的规模,巍峨的殿堂,慈悲的佛法,为贵州信众乃至于全国信众增添一处佛教修学的道场。
灵山寺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宗教部门以及十方信众的关心和支持,寺院的建设规划及各项筹备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已建成大雄宝殿、客堂,祖堂,观音殿已开始动工。寺院常住人僧十余名,其中住持祖定法师为六盘水市佛教协会会长,果清法师为六盘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住持祖定法师的带领下,灵山寺制定一些列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当家师、知客师、维那师众师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致力于将灵山寺建设成管理规范、如法的学佛圣地。按照灵山寺的整体规划,接下来将启建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以及塑造放生池观音菩萨像、地藏王菩萨像、药师佛像。
灵山寺自恢复筹建工作以来,秉承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济世精神,始终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多年来努力呼吁十方信众、社会人士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筹集善款,送衣送米。仅2014年共筹集十余万元善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圆大学梦,为偏远山区人民筹集一百多箱衣物,并给孤寡老人送去大量大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公益慈善的路上,灵山寺正在努力着。
由于灵山寺除土地以外,其他一切物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十方信众捐助,目前灵山寺资金严重短缺,希望十方信众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共同完成灵山寺的重建,更好的让信众在此道场学习佛法,回归心灵的净土。
六盘水市钟山区凉都省级森林公园是2007年经贵州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的,是为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区域生态旅游,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充分展示区域森林生态和民族生态文化,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而建立的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公园以白鹤村、乌砂寨村、羊场坡为中心区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地貌景观为骨架,森林景观为主体,凉都气候、民族文化为特色,是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康体养生等为一体的城郊综合性省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