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发生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尽后,吴国的王公贵族四处逃窜,为了避免被勾践追杀,隐遁于江湖,长时间销声匿迹。根据《吴氏宗谱》记载,夫差的两个儿子太子鸿、王子徽携带子女分别从皖南逃到江西婺源,隐居于鄱阳湖一带,以国为姓,改姓“吴”。到了战国末期,夫差的第八世孙吴友、第九世孙吴厥都是当地的名医,在鄱阳一带颇有名气。秦朝建立之初,吴氏一族出了一位大名人,此人就是吴芮。
亡国之前,吴姓子孙有过零星外迁,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吴王寿梦第五子厥由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被抓,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夫差儿子吴姑蔑,与越人作战被俘;夫差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流亡越国。同时在许多政权争斗中失败的王室成员,背井离乡,流亡异国,吴王余昧两个儿子盖余和烛庸,逃亡至楚,迁居河南沈丘一带;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先后流亡到宋国和楚国;吴王阖庐弟弟夫概逃亡楚国,迁居棠溪。越灭吴后,勾践流放了夫差三个儿子太子友、姑蔑、王子,夫差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江西吴姓最古老的一支),夫差家室有一部分逃难至安徽歙县,后裔发展成安徽吴姓中的重要一支——歙州吴氏,他们以吴王诸樊为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