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塞上听笛古诗赏析(塞上听吹笛全文及赏析)

塞上听笛古诗赏析(塞上听吹笛全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5-07-24 10:15:46

塞上听笛古诗赏析

《塞上听笛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塞上听笛古诗》是一首描写边塞风情的诗,以描述边塞上的笛声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苦和对边塞士兵的赞颂之情。通过对边塞景物和士兵生活的描写,诗中透露出一种边塞的寂寞和辛酸,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慨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直接揭示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月落之时乌鸦啼叫,霜已铺满天空,江边的枫树和渔火照亮他们的愁眠。这里,霜和愁眠是抒发苦楚的象征。而笛声则成为整首诗的主旋律,在这边塞孤寂的夜晚,笛声犹如沙漠中的疲惫骆驼或是远方哀鸣的号角,使得整个边塞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苍凉。
诗中加入了描写边塞景物和士兵生活的细节,如“黄云陇底野兼泉”,“只有匆匆马影过,却垂青峭一径通”。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使得诗人塑造了一幅边塞军士在荒凉寒冷的环境中听笛、寂寞的场景。
整首诗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深思索和对边塞士兵的关怀。诗末两句“何处笛声残夜月,塞上悲歌壮士心”更是将边塞士兵的哀婉笛声和忠勇精神深藏其中,让人感受到了边塞士兵对家园和国家的无尽深情。
通过《塞上听笛古诗》,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朴实的情感刻画,传达了对边塞军士的尊敬和敬意,也呈现了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这首诗被视为描写边塞风景和军士英勇精神的经典之作,敬仰何止一时,流传至今。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