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琼剧》。琼剧是海南一大剧种,其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一般分为中板、苦哭叹板、专用腔、杂调和创作小曲等。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八音器乐》。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它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包括乐器,乐曲和乐队。
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斋戏》。海南斋戏是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海南斋戏源于民间的祭祀仪式,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纳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发展成为斋戏。斋戏是海南戏曲的雏形,大约产生于明代,已有400年历史。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冼夫人信俗》冼夫人信俗在海南流布最广。从唐代沿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海口市乡村是冼夫人军队的驻营地,也是海南“军坡节”的源头,其活动形式和内容极具代表性。南北朝至隋朝,岭南族首领冼英(后称冼夫人)辅佑丈夫高凉太守冯宝,派军南下,平乱安民,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去世后,海南人民建庙缅怀。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椰雕》。海南椰雕历史悠久,有“天南贡品”之誉。史料有载,唐代已有椰雕。《琼州府志》载:“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椰雕因有鉴毒性能而流行于士大夫阶层,明、清两代,椰雕已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
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7个(琼剧、海南八音器乐、海南公仔戏、海南椰雕、海南斋戏、冼夫人信俗、海口天后祀奉)、省级9个(海南虎舞、海南麒麟舞、海南粉烹制技艺、海南龙塘雕刻艺术、府城元宵换花节、土法制糖技艺、海南黄花梨家具制作技艺、鹿龟酒酿泡技艺、琼式月饼制作技艺),市级2个(海南狮舞、海口舞)。
国家级(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