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称帝”之城。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的都城及诸侯国、封国的都城,又称京城、国都,今称首都。
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在我国古代又有都城、都下、京师、京华、帝京、辇下等多种称呼,1927年以来则习惯称为首都。虽然在我国“首都”这一名称出现较晚,但对国家都城的建设和经营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
都城是在秦朝的咸阳,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