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一也”出自《论语·为政》,“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认知的诚实性和自知之明,认为这是学习和修身的基本态度。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视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表现。它鼓励人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勇于学习和探究真理,不断增进知识和道德修养。
“知之一也”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知之一也,不如不知;不知之一也,与知同。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在文中,“知之一也”是对于“道”的认识与理解,认为知晓事物之道就等于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知也是同样的道理。庄子认为,真正的大智者会像小孩子一样无知无欲,从而更加接近道。因此,“知之一也”是一种高深的哲学思想,强调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知识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