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敌营曾缚俘的典故(楚国樵夫诱敌的故事)

敌营曾缚俘的典故(楚国樵夫诱敌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00:40:50

敌营曾缚俘的典故

"敌营曾缚俘"这个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明朝将领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成功地俘虏了一些敌人。这些敌人都是在战斗中被戚继光和他的部队打败并抓获的。
后来,人们就用"敌营曾缚俘"这个典故来形容在战争中战胜敌人并成功俘虏他们的情景。这个典故不仅寓意着战争中胜利和荣耀,也提醒人们在战争中要保持清醒和冷静,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在历史上,"敌营曾缚俘"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军,也曾多次俘虏敌人。这些战斗中,我军将士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为"敌营曾缚俘"这个典故增添了新的历史内涵。

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派辛弃疾为使赴南宋联络归附事宜,高宗嘉纳,授予耿京和弃疾以官职。

当弃疾返回复命时,途中听说耿京已为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邀集五十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钜野),闯入有五万人马的敌营,把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生擒活捉。

弃疾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当场就有上万人响应。弃疾遂日夜兼程,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正法。《宋史·辛弃疾传》:“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更多栏目